2018年首周發生了三大國際性事件。這三條新聞或多或少都與美國有關。它們在內容上沒有可比性,但均有可能成為長期趨勢的預兆。

  這三件事按時間先后分別為:

  平壤決定與首爾直接對話。對話暫時只是圍繞2018年冬奧會,而朝鮮決定參加冬奧會。此前,朝鮮官員一致聲明,韓國在他們眼中不過是美國的傀儡,和它沒什么可談的,F在看來,雙方有東西可談。不光是運動員的安全,還有繼續遵循不觸碰核按鈕原則。

  美國不顧一切地企圖利用聯合國安理會作為推行反伊朗政策的工具,但遭遇失敗。伊朗不光在國內維持了國家秩序,也在聯合國捍衛了自己的主權。對整個國際社會來說,這是個有益的啟示。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表示,新的一年俄美將就《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和《中導條約》舉行重要談判,同時華盛頓“承認俄羅斯的關切”。雙方早就該這么做了。畢竟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勢必導致其大大加強在俄陸地邊界附近的軍事存在,在那里部署更強大的武器。而現行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將于2021年到期,屆時若是缺少替代協議,戰略核平衡就會被打破。

  全球都在見證美國如何拼命追逐排他性領導地位,但它對世界的真實貢獻只有威脅和制裁。問題不在于特朗普總統,而在于:首先,世界變得更加復雜了;其次,對實現領導野心的要求更加苛刻了。僅僅高呼“我們優先!”的口號顯然不夠。美國遲早要在實踐中、而非口頭上落實特朗普在去年9月首場聯大發言中提出的美好主張:

  “強大的主權國家會與不同價值、不同文化、不同夢想的其他國家共存,而且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合作……作為美國總統,我要永遠以美國優先,就像你們在座的各國領袖也會、也應該把自己的國家放在第一位!

  華盛頓對自己的承諾負責、干點實事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