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結晶。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碰撞,曾經激起過無數絢麗的火花,為中華文化綿延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
元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朝代,不僅在中華文化史上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在諸多領域出現了新的飛躍,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的發展進程,開創了中國各民族文
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對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一個民族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為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展作出過貢獻。元朝是指公元1206年至1368年間由蒙古族統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權。在中國王朝序列中,盡管該政權存在的時間較短,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的影響還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擬從文化角度,對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進行初步探索。
推進了中國多元一體文化格局的進程
13世紀初,蒙古族統治者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征服戰爭,先后消滅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權,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空前統一,形成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發展的有利環境。
中國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進一步得到肯定。自春秋時代開始,中原地區所形成的“夏夷”之說,強調“尊夏攘夷”、“以夏變夷”的思想,對各民族之間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礙。例如在史學領域極具影響的“正閏”說,主張“四夷不得正統”,將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權,與“竊國”、“篡國”者并列,納入非“正統”序列,事實上對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
由于元朝亦屬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統治者為了確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轉這一傳統觀念。在編纂《遼》、《宋》、《金》史時,三史都總裁官、中書右丞相脫脫力排眾議,“獨斷曰:‘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h者遂息!边@一舉措結束了自遼朝滅亡后200多年的“正統”之辯,同時也在中國史學史上,第一次以中央政府的名義肯定了各民族政權的合法地位。
其意義正如韓儒林先生所總結的那樣:“這一決定確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則,它符合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的客觀實際,也符合遼、金、宋三朝互不相屬的歷史狀況,因而是正確的,所以脫脫對三史的貢獻不能忽視!
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元朝統治者實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國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發展出現了很多新的氣象。
蒙古族文字產生于這一時期,并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歷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寫的歷史著作《蒙古秘史》誕生;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元朝政府官員的民族成份最為復雜;元朝也是中國統一王朝史上第一個多民族文字并用的王朝;《遼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編修的史籍,也在中國史學史上首開一朝官修三朝歷史之先河,為后世保存了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中原文化在邊疆民族地區得到廣泛傳播,儒家經典著作被翻譯成蒙古文出版,漠北、云南等偏遠地區首次出現了傳授儒家文化的學校;中國首次出現了由中央政府批準成立的、全國性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機構蒙古國子學和回回國子學,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間涌現出一大批漢文著述家;西域各民族文化進一步向中原社會流傳,藏傳佛教在中原得以傳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種植和紡織技術推動了中國棉紡業的發展;在寬松的政治文化氛圍下,各民族間的交融也進入又一個高潮期,契丹、女真、黨項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漢族和周邊其他民族之中,而一個全新的民族回回族在中華大地上誕生。
對于元朝各種文化和諧并存的局面,。